春节近 年味浓|办年货逛庙会 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兔年春节越来越近。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办年货、逛庙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贵州毕节:备年货品年味 年货节拉开帷幕
昨天(14日),贵州毕节的新春年货节拉开帷幕。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在逛年货市场的同时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在贵州毕节年货节的主会场,腊味食品、水果、茶叶等商品琳琅满目。除了特色农产品销售,还有写春联、剪纸、猜灯谜等送祝福活动。浓浓的年味吸引来不少市民和游客挑选年货。
游客 龙家丽:从六盘水过来的,来走亲戚。看到这地方今天特别热闹,也有很多农产品,合适的话带点回去过年。
毕节市商务局副局长 王伟:这次新春年货节,在毕节高铁站、各大商场超市都专门设有新春年货节的展台、展位,让市民朋友出门就能备年货。
据了解,当地还统筹了260多万元的消费满减资金,让市民游客在感受年味的同时同享优惠。
新疆:天山南北贺新春 多彩活动年味浓
近日,新疆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也拉开了新疆迎新春的序幕。
剪窗花、写春联、捏面塑,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拿手绝活,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体验。
乌鲁木齐市民 马子宸:今天我来做一只兔子送给我的爷爷,因为他属兔子,而且今年也是兔年。面塑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这个挺好玩的。
从1月14日到元宵节期间,新疆14个地(州、市)的文化场所将根据当地特色,开展812场次集文艺、非遗、灯会、美食为一体的年俗类活动。
与此同时,2023年新疆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也同时启动。春节期间,以“一村独办、多村联办”形式的2000余场“村晚”将在新疆各地上演。
2023年新疆乡村“村晚”启动仪式负责人 张琦:通过“村晚”这样的特殊的、充满年味和老百姓广泛参与的形式,让我们的新疆广大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讲身边事儿,唱时代歌,演身边人这样的一个生动呈现,让我们一起感受浓浓的年味,喜迎兔年的到来。
青海海东:迎新春 逛庙会 赏非遗
这几天,青海省海东市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开启了当地迎接春节的系列庆祝活动。这里热闹喜庆的氛围,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游玩。
总台记者 宋宇豪: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如今已经是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从今天一直到正月十六,市民朋友和游客们都可以来到这里逛庙会、赏花灯、品非遗,体验不一样的节日氛围。
平安驿河湟庙汇集了花灯、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为游客奉上了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此外,大家还可以在此享受地道的青海美食,感受浓浓的年味。
游客 申阳德:我希望新年以后,期中考试我能考个好成绩,希望今年压岁钱能收更多。
游客 杨倩倩:以后每一天都顺顺利利,大家都平平安安。
北京:千场演出展览迎新春佳节
记者从正在举行的北京市两会上了解到,春节临近,北京将陆续推出千余场演出和数十个展览,陪伴群众过大年。
据悉,北京104个演出场馆将在春节前后举办244台剧目1687场演出,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经典戏曲和京味曲艺将齐聚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院、北京曲艺团等轮番上演评剧、河北梆子、相声、鼓曲、快板等表演。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新创作的儿童剧《冰冰熊大冒险》将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一段深海冒险旅程。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 赵佳琛:雅俗共赏,既有殿堂级的,比如获得“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还有北京老百姓特别喜闻乐见的曲艺相声,这一次也力求做到融合创新。
此外,春节至元宵佳节期间,北京将推出78个展览和141项文博活动,打造兔年迎祥主题打卡博物馆、历史文化名人探访点、中轴线历史文化探访点等,涵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让旧物焕新生 中国都市青年乐享“循环生活”****** 中新社武汉1月10日电 题:让旧物焕新生 中国都市青年乐享“循环生活” 作者 武一力 “我带这只小熊去过很多城市,愿今后它能陪你去见更多的山川湖海”……近日,武汉市积玉桥一家咖啡馆小院里格外热闹。在一场名为stooping的旧物交换市集上,大家分享着旧物故事。 图为1月9日,“90后”服装设计师汪艺在店里准备改造一件蓝色长款上衣。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活动发起人王珊珊告诉记者,stooping直译为“弯腰”,引申为“把废弃物品捡回来循环使用”,最初流行于美国纽约。目前,这一行为逐渐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年轻群体中流行。 来自上海的陈思“淘”到了一套心仪已久的旧杂志。她也带来了几本读完的旧书,打算赠送给下一位喜欢的读者。陈思表示,近年来,循环书店在中国多地出现,例如武汉的瓜牛循环书店、上海的多抓鱼书店,都是通过回收旧书,让书籍被循环阅读。 王珊珊说,在武汉常听街坊说,“你屋里穿不下的衣服,留给我屋里”,这是“中国式”的stooping。在她看来,旧物循环交换,是互助,也是温暖,更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这场持续两天的市集中,超过3000件旧物被成功交换。王珊珊从中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城市的朋友,她还专门组建了微信群,作为大家闲置物品的“循环中转站”。 图为1月9日,“90后”服装设计师汪艺在店里展示自己设计的成衣。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在武汉开手工店的余川自称是“城市拾荒者”,只要一有空,他就穿梭于家附近的小巷里“拾荒”,那些被遗弃的桌椅、花瓶、沙发,都是他眼中的“宝贝”。余川店里有个极具年代感的茶几,就是用街边捡来的木箱改造而成的。他将其清洗、打磨、刷漆,再铺上新桌布,旧木箱变成了新茶几。余川说,店里80%家具都是他亲手改造的,既省钱、又复古。 服装设计师汪艺开了一家旧衣改造店。前不久,有个女孩带着妈妈留给她的旧大衣找到汪艺,大衣款式有些过时,尺寸偏大,但一直舍不得扔。通过重新设计剪裁,这件大衣变得合身且新潮。2022年,汪艺让1400件旧衣服有了“第二次生命”。她说:“我的顾客大多是‘90后’‘00后’,中国有句老话,‘敬天惜物,物尽其用’,将旧衣翻新二次利用,正是年轻人对这种精神的传承。” 武汉大学社会问题专家尚重生认为,中国当代年轻人乐享“循环生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一是环保,让旧物获得了使用价值的延续;二是体现了年轻人物尽其用、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旧物的循环利用、加工改造,赋予其新的情感价值、艺术价值。(完)
|